欢迎光临吉康旅!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失败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25例晚期化疗失败或不适合化疗的患者应用吉非替尼治疗。结果:25例中,18例可评价。有效率为3.0%,疾病控制率为6.0%。常见不良反应为Ⅰ、Ⅱ级皮肤改变和腹泻,Ⅲ级不良反应占6%以上。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吉非替尼治疗女性、非吸烟和晚期腺癌有效,不良反应少。适用人群应在确认肺腺癌后立即使用。如果在观察2周后有效,则只能持续使用吉非替尼作为对照。如果无效,应选择综合治理模式。关键词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甚至被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称为21世纪肿瘤学研究的方向。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的高度特异性抑制剂。它可以通过阻断信号转导的第一步和抑制EGFR的磷酸化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主要用于高级三线治疗
25名局部晚期或复发和转移的患者每天口服吉非替尼至少30天,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无法忍受的不良反应或死亡。回顾性分析影响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因素。总结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入选标准: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预期生存期>3个月;有可测量或可评估的肿瘤病灶;使用抗肿瘤药物吉非替尼是有经济条件的。转移或一般状况不良;不能耐受化疗或拒绝其他治疗;既往标准化疗后的复发或进展应在既往治疗后1个月以上。从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25名愿意且有资格接受或申请吉非替尼的患者入院,均为IV期。其中男性9名,女性16名。年龄38-83岁,中位年龄69岁。腺癌21例,男5例,女16例;女性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腺鳞癌1例,男性;鳞状细胞癌1例,男性;三名吸烟者为男性。3例为女性,无任何治疗史,其余22例接受顺铂或卡铂为主的联合化疗2~16个周期。截至2010年8月,16例死亡,9例存活,5例继续服药
25例随访5~24个月,其中3例在5个月内死亡,14例随访12个月以上。方法:每天口服吉非替尼(9例来自英国,16例来自印度),直到肿瘤进展、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死亡。30天为一个疗程,至少口服一个疗程。评估标准:①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近期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性(SD)和疾病进展(PD)。疾病控制率为cr+pr+sd。② 症状评价:根据每次随访的主要投诉和对症状治疗变化的评价,如咳嗽、胸闷、疼痛、食欲等,症状缓解或消失定义为症状缓解。③ 不良反应:根据摘自常用药物毒性标准v
其中3例吸烟(包括1例鳞状细胞癌)和1例非吸烟鳞状腺癌无效死亡。症状评价:25例治疗前有肿瘤相关症状,12例治疗后缓解或消失。症状缓解率为4.0%,平均起病时间为8天。不良反应:25例患者中,按常用药物毒性标准(Ⅰ、Ⅱ、Ⅲ),痤疮样皮疹13例(Ⅰ、Ⅱ、Ⅲ级分别为20%、24%、8%);腹泻8例(5级ⅱ 等级3例ⅲ); 转氨酶升高1例,属于Ⅲ级ⅱ, 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回收;无间质性肺炎和骨髓抑制;如果药物没有因上述不良反应而停止或减少,经对症治疗后可以耐受。讨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严重的症状,如咳嗽、气短、咯血、脑转移瘫痪等。症状评分(症状缓解)的变化与肿瘤的客观缓解率和生存时间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含铂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化疗失败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EGFR受体阻滞剂,可阻断EGFR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血管生长,使肿瘤细胞凋亡。数据显示,吉非替尼在东方人肺癌分子靶向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吉非替尼直接应用于女性初诊、非吸烟和腺癌患者的治疗是令人满意的。化疗次数与年龄无相关性。作者认为,直接给予吉非替尼联合放射化学疗法可能对患者有益。当然,由于患者数量少,随访数据不完整,吉非替尼的临床应用价值无法完全解释。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收集更多的案例来证实这一结论。由于其靶向作用方式,分子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普遍较低,吉非替尼的应用相对安全。据观察,痤疮样皮疹的发病率很高,其次是腹泻,转氨酶升高很少见。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炎。其主要症状为急性发作性呼吸困难、低热、咳嗽等症状。未观察到间质性肺炎病例。参考文献1吴义龙中国肺癌的研究应符合国际惯例《中国肺癌杂志》,2002,5(1):1.2王斌,张相如,楚大同。艾瑞沙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失败后的作用〔J〕。中国肿瘤学杂志,2004,26(1)2):742-745.3尹伟波,俞子豪,徐国珍,等.肿瘤放射治疗〔m〕.北京:中国协和医学院出版社,2008:1353-1374.4关忠珍,张丽,李龙云,等.吉非替尼治疗中国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癌症,2005,24(<k17>:980-98<k4>5张平良,陈丽.依瑞沙治疗5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6,13(1<k12>:851-85<k4>>
免责声明: 本站关于疾病和药品的介绍仅供参考,实际治疗和用药方案请咨询专业医生和药师。
微信扫码◀
免费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