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吉康旅-查疾病_找药品_临床招募_基因检测健康科普的医疗资讯官方平台

400-008-1867
当前位置:首页 > 药品百科

第十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2020年度会议如期而至

发布日期:2022-04-11 浏览次数:367

你说过

风华十年,十年同心。2020年8月8日,第十届中国肿瘤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2020年会如期而至。盛夏的云雾中,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陪伴医学界同行。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

大会采用多平台、多方位同步直播的形式,受到了热烈的关注和反响,取得了创新的成功。主平台瞬间获得超过325万在线观众,全网20家直播平台在线观众超过1400万。

今年的年会仍以“前沿与未来”为主题,讨论肺癌领域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所涉及的研究结果可能很快就会实现临床治疗策略的改变,有些可能会在几年内影响临床方案。本次大会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精准检测为基础,从当前发展、未来可能性等多个维度呈现最前沿、最有潜力的“未来之星”。深入分析问题!

上午8点,本次年会在充满回忆和历史感的“风华十年,十年同心”的精彩开场视频中拉开帷幕。会议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致开幕词,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和同仁出席本次会议。

吴一龙教授介绍,作为临床研究机构,中国肿瘤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不同于其他许多学术会议的基调,即“展望未来”,期待中国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发展. 今年的年会将一如既往地展示影响未来几年临床研究和实践的临床试验。最后,吴教授表示,希望本次会议能够让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带来启迪和启迪,让大家团结起来,共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主题一:PD-1/PD-L1

主持人: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

主题演讲:PD-1/PD-L1,引领新标准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晓庆教授从跨世纪肿瘤免疫治疗的漫长研发道路上,介绍了局部晚期、早期可切除和小细胞肺癌的多项临床试验结果,告诉我们免疫治疗的新标准,和免疫治疗的新标准。这些标准都旨在提高原始护理标准的 ORR/PFS/OS。同时,也提出了PD-1/PD-L1新标准下要解决的问题,如目标治疗人群的精准选择、联合治疗的优化、如何克服耐药性等。

未来之星

树突状细胞主导 PD-1/PD-L1 抑制剂的新生物学功能

徐伟博士介绍,anti-PD-1和anti-PD-L1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不同的MOA。PD-L1抑制剂可以增强DC功能,增强T细胞免疫。PD-1/PD-L1双特异性抗体可能具有增强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协同作用。目前,PD-1/PD-L1双特异性抗体相关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我们非常期待这款药物能否达到与PD-1/PD-L1单药相同的效果。

III 期不可切除免疫研究设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家磊教授介绍,该模型在不可切除的III期患者中取得成功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CRT的研究也陆续开展;其中,-799研究,派姆单抗联合cCRT疗法+派姆单抗巩固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III期显示出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基于PAPP抑制剂与PD-1抑制剂和放化疗的协同作用,-012研究是对不可切除III期患者治疗模式的新探索,非常值得期待。

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的理论基础,广东省人民医院陈华军教授可以看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的协同作用。同时,陈华军教授介绍了贝伐单抗联合()、雷莫西林联合(JVDF)、阿帕替尼联合、安罗替尼联合等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成果。单克隆抗体,安罗替尼联合TQ-,可见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显示协同效应,安全性可控。但自主研发的药物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

解读替雷利珠单抗一线治疗肺鳞癌307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介绍,PD-1抗体药物替雷利珠单抗在肺癌领域分布广泛。晚期一线鳞状细胞癌和非鳞状细胞癌的两项III期研究均取得了阳性结果。其中,307研究为国内首创。这是全球第二个成功的肺鳞状细胞癌一线免疫治疗III期临床研究。中期分析结果已在2020年ASCO年会上发布,为中国肺鳞癌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307研究显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两种化疗方案可显着降低患者疾病进展风险,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患者的反应持续时间(DoR)可增加至单独化疗的2倍左右;患者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未来,百济神州多元化的抗肿瘤新疗法研发管线将继续大放异彩。

信替利单抗在肺癌一线的探索

湖南省肿瘤医院杨农教授介绍,-11研究可以看到,一线治疗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晚期非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中位PFS延长,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在信替利单抗联合抗血管治疗的一线探索中,看到信替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在初始晚期治疗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一种新的免化疗(-free)模式,有望成为未来一线晚期的新选择。而更多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让我们一起期待结果。

主题二:PD-1/PD-L1

主持人: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

主题演讲:PD-1/PD-L1,一种新的免疫靶点

除了经典的PD-1/PD-L1,精准免疫治疗还需要考虑更多的靶点。广东省人民医院杨金骥教授介绍了三种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改变抑制性免疫微环境的炎症因子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激动剂。

未来之星

抑制剂 -

齐川博士展示了抑制剂的研发进展。研究中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药,尤其是在PD-L1≥50%的患者中,联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达到66%,安全性与单药无显着差异的单一药物组。-01将进一步探索该组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LAG-3抑制剂——

姜银瑞博士详细介绍了 LAG-3 通路在 T 细胞耗竭和抗 PD-1 耐药机制中的潜在作用。在-020研究中,作为LAG-3抑制剂,与联用对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具有抗肿瘤活性,耐受性良好。同时,PD-L1表达未能显示出丰富受益人群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与 联合的临床研究,包括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

MK-7684联合PD-1 mAb的研究方向

初步动物实验表明,同时阻断 PD-1 可以提高长期存活率。MK-7684 是一种人源化 IgG1 单克隆抗体,通过结合阻断其与相应配体的相互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玉涛教授表示,派姆单抗联合MK-7684的I期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并计划在多种实体瘤中的研究,未来可以预料。

SCLC免疫治疗,从到

过去 30 年,SCLC 的总体生存情况并不理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正非教授介绍了两项重新定义广泛期SCLC患者生存期的临床研究,探讨了免疫治疗在局限期SCLC中的价值。未来有望引领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新格局,最大限度地造福患者。

主题三:

主持人: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张莉教授

主旨演讲:,免疫也准确

个体免疫治疗的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寻找免疫生物标志物面临诸多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杰教授介绍了PD-L1、TMB等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基因突变标志物、免疫微环境以及与HPD预测和耐药机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整合肿瘤内部因素和免疫微环境相关因素,建立简单可行的免疫治疗预测系统。

未来之星

液体活检多组学技术在分子残留疾病检测中的挑战与价值

张璐博士介绍了目前微小残留病(MRD)的主要技术流派:1.个性化定制解决方案:定制患者特异性突变结果,用于肿瘤组织样本WES测序识别MRD;2.关闭现成的解决方案:使用固定、组合的 UMI 和超高深度测序。为了提高MRD的检测能力,结合体细胞突变和甲基化两个维度的多组学平台也在探索中。

中国TMB检测研究现状

TMB 作为一种潜在的免疫治疗泛实体肿瘤生物标志物越来越受到关注,ASCO 2020 的多项研究证明了 TMB 在多种癌症类型中的独立预测价值。张贤博士在中国人群中展示了tTMB和bTMB的研究,两者均能有效指导免疫治疗,但仍需更多验证。未来,多维度的免疫治疗标志物评估将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2020年肺癌克隆进化研究启示盘点

肿瘤克隆进化方法主要解决肿瘤的时空序列问题。蔡伟晶博士分享了克隆进化分析技术,并结合临床经典案例演示了如何应用该分析技术探索和解决临床问题。

贝伐珠单抗价格_贝伐珠单抗4个月后赠药_kras突变型与贝伐单抗

主题四:EGFR/ALK

主持人:浙江省肿瘤医院范云教授

主题演讲:EGFR/ALK,经典创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杰教授对以往EGFR/ALK经典通路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分析,并对早期辅助靶向治疗和试验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展望,强调 EGFR/ALK 经典途径。创新需要做:1、传承。基于现有数据的合理临床应用;2、深入挖掘。在精细分层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精细化管理。3、已扩展。鼓励在围手术期和局部晚期继续探索个性化治疗联合放疗。

未来之星

EGFR亚型分割,精准精准

在这一命题下,广东省人民医院涂海燕教授指出,目前EGFR突变亚型较多,不同亚型的分子耐药机制不尽相同,因此对EGFR-TKI的敏感性也存在诸多差异。 ,需要通过细分人群实现对EGFR突变患者治疗的精细化管理。随后他总结并介绍了全球EGFR晚期突变临床试验现状,强调在EGFR非经典突变中,EGFR和EGFR KDD突变的治疗仍需更多、更深入的探索,奥西替尼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希望对EGFR的其他非经典突变进行​​治疗。

早期和晚期奥希替尼治疗的新范例

广东省人民医院钟中文钊教授作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在会上对两项研究的设计思路、研究重点和研究意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解读。提出了一种早期和晚期奥希替尼治疗的新模式:早期患者推荐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研究),晚期患者根据不同EGFR亚型推荐以奥希替尼为基础的联合治疗(研究)。

脑转移瘤的疗效及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彦斌教授介绍了治疗ROS1/ALK重排的作用机制,并指出其独特优势在于可以克服第一代/第二代ALK-TKI耐药突变并穿透血脑屏障。然后结合相关临床试验,重点评价其在脑转移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以及患者出现耐药的机制和克服耐药的最新策略。

恩沙替尼治疗克唑替尼耐药晚期 ALK 阳性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对目前已注册的恩沙替尼治疗克唑替尼耐药晚期ALK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从各项临床试验公布的PFS、CNS控制率和安全性数据来看,显然恩沙替尼二线治疗ALK阳性患者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与色瑞替尼和艾乐替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恩沙替尼对二代ALK抑制后出现的耐药突变也表现出一定的疗效。最后,王教授还对恩沙替尼用于ALK阳性一线治疗的相关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期待。

MET阳性晚期的治疗

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详细讲解了外显子跳跃单药治疗联合治疗MET扩增的临床研究。需要指出的是,今年ASCO更新的MET外显子14外显子跳跃治疗2期研究数据为国内首个MET-TKI上市提供了数据支持。在研究中(针对 MET 扩增的 EGFR-TKI 耐药的双靶点治疗),±,均显示出良好且持久的抗肿瘤活性。这些无疑预示着,今年是MET的新纪元。未来,MET抑制剂的研发方向将继续聚焦:扩大数据生成,进一步挖掘受益人群,探索联合治疗的更多方面。

主题 5:EGFR/ALK

主持人: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建英教授

主题演讲:EGFR/ALK,瞄准新成员

EGFR/ALK是靶向治疗的代表靶点,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靶点被检测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周青教授从EGFR难治靶点、罕见靶点(cMET/RET/ROS1/NTRK)和其他靶点(KRAS/)三个方面介绍了相应新靶向药物对这些靶点的疗效。得出结论,EGFR/ALK靶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之星

(Loxo-292)在肺癌和脑转移瘤中的更新数据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定志教授介绍了今年ASCO I/II期-001研究的更新数据,在RET融合阳性中仍显示出强而持久的抗肿瘤活性。无论融合类型、先前治疗线的数量和方案如何,各亚组的 ORR 益处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它在脑转移患者中表现出强大而持久的疗效,具有高颅内反应率和持久反应。

贝伐珠单抗价格_kras突变型与贝伐单抗_贝伐珠单抗4个月后赠药

SOS1::KRAS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前数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段建春教授介绍,中医最常见的KRAS突变部位是G12X突变,这部分人群预后较差。SOS1抑制剂对G12和G13等KRAS突变等位基因具有广泛的活性,与MEK抑制剂联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阻断信号通路。SOS1 和 MEK 的双重抑制在具有广泛 KRAS 突变的临床前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基于这些临床前发现,BI 单独或联合曲美替尼治疗 KRAS 突变阳性晚期实体瘤的 I 期剂量递增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用于 EGFR 外显子的 TAK-788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艳教授介绍,TAK-788是一种高选择性、不可逆的EGFR/HER2抑制剂,通过EGFR-/HER2-与突变型EGFR/HER2的不可逆共价结合发挥抗肿瘤活性。 , 分别。I/II期研究结果表明,TAK-788在接受EGFR治疗的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可控。TAK-788 在未接受过治疗的 EGFR 患者中的 III-2 期研究正在进行中。

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 BRAF 阳性患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艾兴豪教授开发了多种BRAF抑制剂单靶向治疗、双靶向治疗(BRAF+MEK抑制剂)、免疫治疗(抗PD-1/PD-L1)和靶向治疗)从联合免疫治疗四个方面介绍了晚期BRAF突变的研究现状。艾兴浩教授总结说,针对BRAF突变的化疗、BRAF抑制剂单药和免疫疗法疗效有限,达拉非尼+曲美替尼是目前最好的治疗选择。双靶点联合免疫治疗、新分子药物等都在探索中。

RET阳性的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建华教授介绍了ASCO今年发布的最新研究数据。在可评估缓解的人群中,RET融合阳性治疗疗效显着,颅内活性强,安全性可控。新治疗人群的CR率为10%,高于以往一线化疗药物及其他靶向一线靶向药物。能否转化为 OS 收益值得期待。

主持人:清华大学医学院临床试验中心陈晓元教授

主题演讲:通过新药研发看肺癌未来五年

针对肺癌领域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现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鲁顺教授首先指出,高通量测序的广泛应用已经“变成”了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检测情况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随后,在靶向治疗方面,针对肺癌中的罕见靶点或尚未获得FDA批准的新靶点(包括:MET扩增、NTRK融合、EGFR外显子20插入突变、HER2突变、RET融合、KARS突变、NRG1融合)对新药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简洁准确的解读。

在免疫治疗方面,结合各项临床试验结果,卢教授指出,虽然免疫单药和联合化疗已获得肺癌的适应症,但提高疗效仍是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改变肿瘤微环境的药理调节剂或通过免疫检查点的组合,将一些原本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的“冷”肿瘤(如EGFR突变)转化为对其敏感的“热”肿瘤。随后,卢顺教授还介绍说,他认为未来五年肺癌领域将会有重要的进步药物——蛋白质降解药物()、

最后,鲁顺教授总结说,在新药研发中,虽然从机制到临床的有希望的策略不一定能带来临床研究的成功,但至少有一些试验可能会为我们揭开答案;而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的应用,也将给肺癌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变革。随着肺癌研究的逐渐深入和细化,肺癌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我们希望在未来,“精准治疗”最终能够让肺癌逐渐成为临床可控的疾病。

吕顺教授结束了我们充满期待的关于肺癌研究未来发展前景的演讲后,进入了热烈的讨论环节。陈晓元教授邀请吴一龙教授和陆顺教授共同探讨未来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和新药。研发的前景、希望和挑战。

——肺癌:站在今天,看明天

大会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从肺癌精准治疗的新特点、肺癌免疫治疗的新维度、-19带来的新常态三个方面对大会进行了总结演讲。

其中,肺癌精准治疗的新特点是靶点越来越小众,抗体药物越来越精准,新技术要快速应用于研究。肺癌免疫治疗新维度可以看到半衰期和PK数据似乎不足以确定CPI的最佳推荐剂量;低剂量、长间隔、更少化疗甚至化疗的新治疗方案可能是趋势。最后,-19带来的变化,半年多的发展可以看出新冠病毒已经变得正常,所以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而社交距离影响临床工作,所以会有更多以及更多的远程会诊和在线会议,越来越多的口服药物将取代静脉药物。

从今天看明天,吴教授总结了六点,即新靶点、新药、新技术、新维度、新设计、新思维。这六个维度需要信心、坚持、创新、智慧和协作。但是大家总是想的太多,想的太远,最重要的还是要立足当下。

在全天9小时的会议中,主持人的妙语连珠,开诚布公的指导,主讲人的精彩演讲,热烈的讨论,不知不觉就到了告别的时间。直播间的刷屏留言表达了我的心声。今天收获满满,依依不舍,明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