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吉康旅-查疾病_找药品_临床招募_基因检测健康科普的医疗资讯官方平台

400-008-1867
当前位置:首页 > 药品说明

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会议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2-07-02 浏览次数:377

2022年6月26日,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分子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会议圆满结束。本次会议得到各方支持。本次会议由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分子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姑息与康复组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学领域专家以精彩的学术风采和前沿的学术演讲助阵,彰显了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分子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里程碑时刻。

这是生物技术创新发展和精准医疗蓬勃发展的最佳时代。会议主持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宗宏教授与上海长征医院焦晓东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希成教授、高强教授共同参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秋教授、彭志教授、中山大学肿瘤中心王峰教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陈志宇教授,基于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创新发展,系统、深入地探讨肿瘤精准治疗的现状与临床实践,展望。

学术讲座:开启新征程,携手推进精准癌症治疗发展

学术讲座在大会主席宗宏教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她说,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协会分子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成立,离不开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她期待未来继续与大家携手共进,共同推动肿瘤精准治疗的发展,做出你们应有的贡献。

学术讲座环节,有大中型名人。除了由该领域杰出的中青年专家组成的演讲团外,他们还邀请到了上海长征医院臧元生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彦珍教授、华中科技技术。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邱宏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国忠教授、郑州市人民医院梅家专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艳茹教授等多位领军人物领域精英主持大会,领衔中青年学者,聚焦肿瘤精准治疗前沿热点,引领学术卓越。

MTB疑难肿瘤精准治疗实践经验分享

主讲人:上海长征医院焦晓东教授

MTB,( )是一个多学科协作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讨论肿瘤治疗问题,由临床专家、病理学家、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组成。随着精准治疗的推进,MTB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其定义、标准、指南、基本要求等问题尚未最终确定。焦教授结合长征中MTB治疗疑难肿瘤的组织经验和模式、发展历程和探索成果,强调MTB指导的疑难肿瘤精准治疗是为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方案的多学科协作平台。 ,以及传统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的整合。成果的“纠错平台”是启发临床医生开展精准治疗研究的平台,也是帮助临床医生“看懂”基因检测报告的学习平台。他强调了NGS等先进临床检测方法的应用以及检测数据深度挖掘的临床意义。他结合具体病例分析了MTB的重要临床作用,指出MTB将在肿瘤精准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贝伐珠单抗在治疗肠癌_贝伐珠单抗说明书_贝伐珠单抗治疗肺腺癌

精准治疗体系中下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的前景如何

主讲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

李健教授指出,肿瘤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精准医疗的背景下,治疗需要个体化,正确的药物应该在正确的时间给正确的患者。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胃肠道肿瘤的分子分型也在不断演变。比如以消化道常见的生物标志物,如HER2、NTRK、IDH1、、BRAF、RAS等为靶点,匹配靶向药物治疗将帮助患者获益并获得临床效果研究的证据支持。结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探索经验,李健教授认为,传统的靶向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无法覆盖低频突变和罕见肿瘤,但创新的临床研究设计(伞式研究和篮式研究)可以弥补,并可用于消化道肿瘤。结果开始显现,目前新兴的分子方法可以帮助实现精准医疗。考虑到肿瘤的异质性,解决靶向药物的耐药问题,需要探索新药。虽然ADC药物应运而生,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拓宽治疗窗口是ADC技术的目标。目前,不同靶点的ADC药物仍在研发中。除了探索新药,靶向联合治疗也是一个探索方向。

2022年ASCO大肠癌治疗新进展

主讲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希成教授

王希成教授在2022年ASCO分享了大肠癌一线药物治疗、管状鳞状细胞癌和靶向治疗/液体活检的进展。其中,结直肠癌一线治疗的三项研究均体现肿瘤部位、基因状态、药物选择等细节优化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该研究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表明帕尼单抗与贝伐克相比,伊珠单抗联合一线和整体mCRC患者的优势左侧和整体 mCRC 支持将其用作 RAS 野生型左侧 mCRC 的一线治疗;该研究未达到主要终点,与帕尼单抗相比,RAS 和 BRAF 野生型 mCRC 强化一线化疗联合帕尼单抗与抗抗体相比未显示 ORR 改善;该研究是第一个评估全身性诱导治疗的前瞻性随机研究,以评估中央肝脏小组预测的初始不可切除 CRLM 患者的全身性诱导治疗。在原发肿瘤右侧最初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肝转移和/或 RAS/BRAF 突变的患者中,三药化疗与双药化疗加贝伐单抗相比,可显着提高无进展生存期、缓解率和 R0/R1 切除等等,毒性增加但可控。液体活检对KRAS G12C和BRAF的指导作用备受关注。

肝内胆管癌的分子分型及标志物探索

主讲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

贝伐珠单抗治疗肺腺癌_贝伐珠单抗说明书_贝伐珠单抗在治疗肠癌

高强教授指出,肝内胆管癌(iCCA)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缺乏标准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治疗策略有限。我国是iCCA高发国家,治疗挑战严峻。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的进展进一步揭示了 iCCA 的遗传格局,iCCA 的精准医疗正在成为现实。高强教授团队建立了中国iCCA蛋白基因组图谱,确定了5个重要的肝内胆管癌驱动基因和靶向潜在治疗靶点,即TP53、KRAS、、IDH1/2和BAP1;这些驱动基因与细胞周期、药物代谢、碳代谢途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并鉴定了以蛋白质组为核心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的四种分子亚型:炎症(S1)、间充质胆管癌)定性(S2)、代谢 (S3) 和分化 (S4)) 亚型,以及这些亚型的预后、基因组、微环境和治疗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指导临床个体。化学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该研究还揭示了黄曲霉毒素和马兜铃酸在iCCA致癌性中的作用,为疾病预防提供线索。肝内胆管癌的发展及其衍生肽可作为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2022 ASCO肝癌治疗新进展

主讲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李教授

李秋教授详细阐述了局部治疗、全身治疗、诊断检测、精准治疗。其中,在局部治疗的围手术期研究中,SURF-研究显示小肝癌手术与RAF的OS和RFS无显着差异; - 在 HCC 研究中, + 新辅助治疗 HCC 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在一项前瞻性 3 期研究中,术后辅助 HAIC 显着改善了 mVI HCC 患者的中位 DFS(#4013)。在局部治疗/局部治疗 + 全身治疗中,SBRT + 治疗复发性或寡转移性 HCC 是安全且可耐受的,在 25 名患者中证实的 ORR 为 96%,令人鼓舞(#4017)。BCLC B 一项关于伊达比星洗脱微珠 TACE 和表柔比星洗脱微珠 TACE 在 HCC 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表明,前者方案显着改善预后(#4068)。研究中,TACE+低剂量环磷酰胺+DC疫苗显着延长了患者的中位PFS,并改善了ORR和DCR。根据研究更新,ORR TACE+纳武利尤单抗治疗中期HCC达到71.4%,≥3级TRAE发生率为34.7%,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极佳。-TACE- FIT 研究中的 SBRT 序贯疗法在局部治疗中也表现出出色的表现接受HCC,中位OS​​长达30.3个月全身治疗,更新-224研究3年随访数据,派姆单抗一线治疗晚期HCC患者达到ORR 为 16%,中位 OS 为 17 个月。本次会议进一步报告了该研究。在多种疾病相关的生活质量方面,该组患者和 单药治疗的患者报告结果优于索拉非尼。一项 3 期 RCT 研究的网络荟萃分析显示,PD-1/PD-L1 抑制剂 + 抗 VEGF 治疗最能降低 cHCC 的死亡风险。国产靶向治疗和二线靶向免疫治疗的初步数据有望更新。

EBV阳性胃癌的诊治进展

主讲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志教授

基础研究发现,与MSI胃癌相比,EBV感染的胃癌()肿瘤突变负荷较低,但免疫浸润较强;与MSS胃癌相比,免疫检查点信号通路表达更强,免疫细胞浸润更多。这些特征为其免疫相关的抗肿瘤策略提供了支持。彭志教授视角独特,结合相关研究探索,从六个方面阐述了EBV阳性胃癌诊治的相关内容,包括:①EBV病因和发病机制; ②临床病理特征,即淋巴细胞浸润、PD-L1高表达等。 3.局部晚期治疗特征; 4、化疗反应较晚,相关文献报道不一致; 5、免疫治疗反应普遍良好,但仍有无效者; 6. 困扰及后续研究方向,包括EBV异质性、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作用等。

大肠癌精准治疗

主讲人:中山大学肿瘤中心王峰教授

不同分子类型的结直肠癌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和免疫微环境特征,结直肠癌的分子特征与治疗选择和患者预后有关。王峰教授从我国结直肠癌分子表型图谱和分子分型、液体活检实现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预后预测、结直肠癌分子表型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梳理了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精准免疫治疗。结合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一种基于全外显子组测序的我国结直肠癌分子分型新方法。基于突变检测,对早期和中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后风险分层。动态监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基因组变化更加准确。预测预后,POLE/非同义突变可作为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瑞戈非尼联合PD-1抗体可增强MSS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疗效。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

主讲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志宇教授

陈志宇教授全面分析了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他指出,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应用范围广,技术成熟,可实现单时间点、时间序列的动态监测。在动态监控策略中,包括“固定化”和“个体化”。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克服组织检测的异质性,是一种有效的补充。目前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指导预后,高血量是不良预后因素;疗效评估,MAF变化反映了转移性胃肠道肿瘤的疗效; RAS突变清除与耐药机制、肿瘤进化时空差异定性分析有助于发现耐药机制;抗 EGFR 再激发,评估为 RAS 野生型,可以有效预测抗 EGFR 再激发的疗效。 NEO-RAS 野生型,NEO-RAS 患者可能受益于抗 EGFR 治疗;个体化精准治疗,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后检测,指导个体化靶向治疗。此外,基于分析的分子缓解和动力学值得未来进一步探索。

会议总结

本次学术会议聚焦肿瘤精准诊疗,干货满满。从精准检测到精准治疗,围绕研究探索、临床应用、未来难点和方向等,绘制了肿瘤精准治疗发展的综合景观图。与会者对肿瘤精准治疗的发展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