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吉康旅-查疾病_找药品_临床招募_基因检测健康科普的医疗资讯官方平台

400-008-1867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资料

贝伐珠单抗肺癌适应症在中国上市,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发布日期:2022-06-29 浏览次数:331

昨天,上海罗氏制药宣布,其用于肺癌适应症的抗肿瘤药物阿瓦斯汀(通用名:贝伐单抗)在中国正式上市,将用于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癌症一线治疗。根据注册临床研究结果,贝伐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化疗可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显着疗效获益,同时降低死亡风险。作为全球首个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单抗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用于癌症治疗,惠及全球近80万肺癌患者。

超越单纯化疗,为晚期肺部治疗打开希望之门

在众多癌症中,肺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是名副其实的“癌症杀手”。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5中国癌症登记年度报告》,我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约65万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由于肺癌早期症状起病不明显,待发现时患者多处于中晚期,目前肺癌5年生存率仅为16.1 %。对于中国晚期肺癌患者,单纯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总体预后不理想,患者生活质量普遍偏低。

贝伐珠单抗最常见的症状_贝伐珠单抗靶向是啥_贝伐珠单抗最新价格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教授指出:“未来对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将更多地基于其驱动基因的状态。制定精准治疗策略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是未来晚期肺癌精准医疗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可为肺癌带来显着疗效不同基因状态的患者,有效控制疾病,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将为未来探索更多联合治疗方案提供可能。我们有理由相信,贝伐单抗肺癌适应症的上市今天将开启为更多中国肺癌患者打开新窗口,打开希望之门。”

作为贝伐单抗中国注册临床试验的首席研究员,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同济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周才存教授介绍:“注册临床该研究基于中国设计,不仅实现了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超越单纯化疗的研究目标,也超越了国外同类临床研究的数据,因此本研究对中国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很多临床医生认为,使用贝伐单抗不需要分子表征,应用简单,可用于肿瘤生长的多个阶段。此外,贝伐单抗可以控制难治性积液,也为许多临床治疗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根据贝伐单抗在中国肺癌患者中的首个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可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降低死亡风险,提高治疗质量患者的生活。数据显示,与传统化疗相比,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可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延长2.7个月(9.2个月vs6.5个月,P= 0.0001),总生存期延长 6.6 个月(24.3 个月 vs 17.7 个月,p=0. 0154).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独接受化疗的患者相比,接受贝伐单抗联合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降低60%,死亡风险降低32%。

贝伐珠单抗最新价格_贝伐珠单抗最常见的症状_贝伐珠单抗靶向是啥

“阴阳平衡”再平衡肿瘤血管微环境改变治疗结果

197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医学院教授大胆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革命性理论,“通过阻断肿瘤血管来抑制肿瘤”。如今,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与肿瘤细胞本身的增殖有关,周围“微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大量异常血管存在于恶性肿瘤周围,形成不平衡的代谢微环境。环境,这将加速肿瘤疾病的发展。

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贝伐单抗的作用机制非常独特。它采用三种主要方法:抑制新生血管、退化现有血管和抵抗血管通透性。肿瘤微环境被重新平衡,从而帮助化疗药物和其他治疗药物更好地作用于肿瘤。展望未来,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会与更多的肿瘤治疗相结合,在更大范围内改善肿瘤治疗。

推进药物创新和可及性,让更多患者受益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宏表示:“作为罗氏最成功的抗肿瘤药物之一,贝伐单抗在中国获批治疗肺癌无疑将惠及更多中国患者。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做患者需要的事情’的企业理念,不断研发创新的抗肿瘤药物,尽快将优质药物引入中国,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

在启动的同时,中华慈善总会在上海罗氏的支持下,同步启动了阿瓦斯汀肺癌患者援助项目,帮助低收入肺癌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药物援助。据悉,到2016年,安维汀肺癌慈善援助项目将在全国设立50个药品配送点,覆盖150个城市。同时,中华慈善总会还将为该项目广泛招募医疗志愿者,让援助项目能够更大规模地帮助患者。

作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领导者,罗氏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肿瘤学的发展。进入中国以来,罗氏先后为中国带来了五款优质抗肿瘤靶向药物,这些创新药物已惠及数百万中国患者。凭借在诊疗合作方面的独特优势,罗氏始终引领“个性化医疗”的发展,并持续投入研发,提供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同时,罗氏正积极与各方合作,推动肿瘤学领域的学术发展,强化疾病普及意识,共同推动药物的可及性。